常见问题
发布时间:2025-02-25
1) 购买试剂盒前请弄清以下问题:
① 根据取样记录,确认样品情况。主要包括样品的种类、数量和样品保存状况。
② 根据实验设计或文献报道,确认测定哪些指标。测定指标最好是成系列的,这样便于得出明确结论,也好发表文章。
③ 提前了解所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情况,避免因为仪器设备不能满足,造成试剂盒购买后无法使用。
2) 购买咨询:
① 客户提供检测样本对象、研究目的和测定指标,我们提供相关试剂盒的情况和所需仪器设备以及自备用品清单,确认哪些指标客户能够通过购买我们的试剂盒进行测定。
② 客户提供样本情况,包括样本种类、样本数量以及样本保存状况,我们计算所需试剂盒的数量和报价,以免错购、漏购、少购或者多购。
3) 收到试剂盒后请注意以下事项:
① 收到试剂盒后,检查外包装有无破损,打开试剂盒找到说明书,按照说明书中对于试剂种类和状态的描述,清点试剂种类和数量是否正常。
② 按照说明书的要求,把试剂放到对应温度的冰箱或者冷藏室保存。
③ 收到试剂盒后,请尽快使用。为了保证测定质量,试剂盒开封后一般应该在一个月内用完。
4) 预实验
① 选择2-3个预期差异比较大的样品。
② 按照说明书配制试剂,包括粉剂和自备试剂。
注意:现配现用的试剂,一定要在检测前再配制,避免试剂配制之后放置时间太久!
③ 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称量、匀浆、离心、取样、测定。其中,鉴定样品要进行至少两次平行测定,作为技术重复,反映客户实验操作和仪器设备的重复性好坏。
④ 分析预测定结果。待预实验结果确认无误后,再开始正式测定。
5) 正式测定
① 预实验结果无误后,开始正式测定!
② 实验时请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操作要求进行实验!
③ 实验结束后,分析检测数据。
2. 说明书上写的均为新鲜样本,如果样本冻存对结果影响大吗?
1) 通常新鲜样本和冷冻样本都可用于大多数生化指标的测定,但是最好还是采用新鲜样本,因为根据指标的不同,样本的冻存对结果的影响也不同。一般情况下,随着冻存时间的延长,样本的酶活力会逐渐下降,甚至会完全失活。而某些指标中,冻存样本的检测结果会比新鲜样本检测结果高,如血氨。
2) 组织匀浆样本最好当天检测,若不能当天检测,须置于-80℃并尽快检测。(这种情况推荐客户直接冻存组织,而不是组织匀浆)。注意:样本切忌反复冻融。
3. 生化试剂盒样本检测的一般要求:
1) 于生化检测而言,样本最好无溶血、脂血、黄疸的现象。组织样本需将血液洗净擦干后再进行称重处理。
2) 样本处理后最好尽快进行检测,且保存于冰盒之上,待测。
3) 样本需澄清,若不澄清,需离心后取上清进行检测(特殊指标除外)。
4) 样本值应在试剂盒线性范围内,若超过线性范围,需稀释后再进行检测,若低于检测范围,需增加样本浓度后进行检测。
4. 血清(血浆)样本的制备
血清和血浆均是不含细胞(包括血小板)等有形成分的血液液体部分,其主要区别是血清不含凝血因子和血小板,血浆则含有凝血因子,它们的制备方法如下:
1) 血清的制备:获得的血液不能抗凝,盛于离心管或可以离心的器皿中,静置或置于37℃环境中促其凝固,待血液凝固后,将其平衡并离心(一般为1000-2000g,离心 5~10 min),得到的上清液即为血清,可小心将上清吸出(注意切勿吸出细胞成分),分装备用。
2) 血浆的制备:在盛血的容器中先加人一定比例的抗凝剂(抗凝剂:血液 = 1:9,将血液加到一定量后颠倒混匀,离心(离心条件同上)后所得的上清液即为血浆。初用者最好将上清移至另一清洁容器,吸出血浆时用毛细吸管贴着液面逐渐往下吸,切忌不能吸起细胞成分。
5. 组织或细胞匀浆样本的制备
收集组织或细胞样本,加入匀浆介质后进行匀浆,有4种匀浆方式可以选择。
1) 手工匀浆:将样本(含匀浆介质)倒入玻璃匀浆管中,左手持匀浆管将下端插入盛有冰水混合物的容器中,右手将捣杆垂直插入匀浆管中,上下转动研磨数十次(6-8 min),使组织匀浆化。
2) 机械匀浆:将已称重的组织装入EP管,加入匀浆介质,用组织匀浆机,在冰水浴条件下,60 Hz,90s研磨制成组织匀浆,皮肤、肌肉组织及植物组织等可适当延长匀浆时间。
3) 超声破碎:用超声波发生器以振幅14 μm超声处理30s,在冰水浴条件下,破碎细胞;或者用超声波破碎仪,200 W,2s/次,间隙3s进行处理,总时间5min。
4) 反复冻融:适用于细胞样本,即用低渗液或双蒸水重悬细胞,再将细胞悬液进行“冷冻-融化-冷冻”循环,重复3次左右。值得注意的是,此方法会使某些酶的活力受影响。因此,检测细胞样本的酶活力时不推荐使用此方法。
6. 细胞的收集方式
悬浮细胞可以直接离心来收集细胞沉淀,根据细胞种类选择合适的转速,一般不超过1500g,常用转速是800-1000g。
贴壁细胞的收集方式主要有2种:
1) 胰蛋白酶处理,若样本检测的是酶活力则不推荐此方法,因为胰蛋白酶会影响样本中酶活力的检测。另外,商品化的胰蛋白酶通常含有EDTA,若说明书中说明样本中不能含有EDTA,那也不能用此方法收集细胞。
2) 细胞刮收集细胞,推荐使用此方法收集细胞。
7. 常用抗凝剂的种类
1) EDTA:其机制是通过与水相中的钙离子形成稳定的螯合物而阻止血液凝固,EDTA能影响某些酶的活性,因此检测血液样本中指标的酶活时,不推荐使用此抗凝剂。
2) 肝素:是血液化学成分测定中最好的抗凝剂,其抗凝机制是与抗凝酶Ⅱ一起,在低浓度能抑制因子Ⅸa、Ⅷ和PF3之间的作用,并能加强抗凝血酶Ⅲ灭活丝氨酸蛋白酶,从而阻止凝血酶形成;还有抑制凝血酶的自我催化及抑制因子X的作用。通常用肝素抗凝的剂量是10.0~12.5 IU/mL血液。
3) 枸橼酸盐:其抗凝机制是枸橼酸盐与血中钙离子形成可溶性螯合物,从而阻止血液凝固。
4) 草酸钾:通过草酸根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草酸钙沉淀,使其无凝血功能。钾、钙含量测定的血样不能用草酸钾抗凝。
8. 组织和细胞样本为什么要测蛋白?
测组织和细胞样本时要先匀浆,匀浆的程度不一样释放出的蛋白也不一样,我们测蛋白就是为了校正匀浆破碎的程度。而血清血浆样本可以直接测定,无需用蛋白浓度校正。
9. 组织匀浆时有的匀浆介质是PBS,有的却是特殊的匀浆介质,用不同的匀浆介质有什么区别吗?
匀浆介质的作用是:在匀浆的过程中,提高指标的提取效率,降低指标的处理损失,保护指标的稳定性。建议尽量用说明书中的匀浆介质处理样本,不要随意更改匀浆介质。
10. 分光光度计检测法与酶标仪检测法试剂盒能否通用?
同一指标的分光光度计检测法与酶标仪检测法试剂盒不可以通用,因为两者测定体系不同,检测仪器的灵敏度也不一样。每个试剂盒都有规定适用的仪器,建议按照说明书的操作步骤进行操作,不要随意改变检测仪器。如果客户自行改变,不能保证测定质量,公司不承担实验后果,包括售后处理。
11. 分光光度计,酶标仪及生化分析仪的优缺点。
1) 分光光度计价格低廉,波长范围广(通常为全波段),但是样本使用量大,操作不便;
2) 酶标仪仪器简单、操作方便,但是灵敏度低、可供选择的波长少、难以实现自动化;
3) 生化分析仪样本使用量小,操作简单,自动化程度高,结果准确,但是仪器价格高昂。
12. 可以改变试剂的加液顺序吗?
绝对不可以,若改变可能会造成反应不能正常进行,导致实验失败。
13. 为什么同一样本平行测定结果差异大(复孔差异大)?
1) 样本原因:样本体系不均匀、样本提取时离心不完全、杂质等原因。
2) 仪器原因:仪器不稳定造成系统误差大,一般仪器需要预热30分钟后再进行比色检测。
3) 操作原因:由于操作不熟练,加样和加液手法问题,造成平行结果差异大。
14. 测定管与对照管或者空白管为什么会没有差异,甚至低于对照管或空白管?
1) 如果空白值偏高,可能是空白管存在一定的污染。
2) 样本原因导致测定与对照或空白结果几乎没有差异:
① 样本本身的指标含量偏低导致的,可以考虑适当增加样本量或者提高样本浓度;
② 样本提取是否正确和充分,提取步骤是否按照说明书操作步骤进行。如果样本提取不充分或者未按说明书要求操作,也可能会导致结果偏低的情况。
③ 样品保存不当导致的。需要客户自己仔细检查样本处理、保存以及制备状况。
3) 反应体系中存在颗粒或者气泡。随着时间延长,颗粒沉淀或者气泡破裂,会导致吸光度显著下降,出现负值。颗粒通常来源于样本提取液,可以进行再次离心,确保得到澄清的上清液;当然也可能来自试剂,测定前观察试剂中是否有沉淀,如果有,待充分溶解后再小心吸取上清液。气泡通常来源于实验操作或反应本身,可以通过提高实验操作的精确性,降低反应速度来防止气泡的产生。
4) 试剂盒质量问题。可以换一种确定含有该指标的完全不同的样本来验证。如果同样没有活性,那表明试剂盒质量问题的可能性很大。请客户立即联系公司技术人员。
15. 标准品或者样本为什么不显色?
1) 样本中确实不含有该指标或者指标含量太低导致的。
2) 前处理不当:例如测定酶活,使用了导致酶失活的化学试剂等。
3) 样本保存不当或提取方法不当等。
4) 试剂保存不当,包括保存温度、放置太久过期了等,导致试剂盒中某些试剂失效。
16. 数据变化趋势不符合预期?
通常客户在实验前,会根据参考文献或此前实验室的相关测定结果,对实验结果有一个预估变化趋势。但是,实际测定的数据变化有时却并不符合预期。
① 先查找实验技术问题,以及计算公式和单位有没有问题;
② 再找样本质量有没有问题;
③ 若两者都没有问题,我们就要思考实验方案,有时不符合预期的结果反而意味着研究的新意,甚至是新发现。
④ 如果选择了测定系列指标,就可以通过相关指标的变化趋势是否一致,来判断该指标的变化是否正常,因为同时几个相关指标变化都不正常的可能性比较小。
17. 为什么检测数据与文献报道或者实验室此前测定数据结果差异大?
1) 样品本身的影响:同一指标在不同样品,同一样品不同发育阶段或者不同环境下,其浓度或酶活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。
2) 测定方法的影响:同一指标因为测定方法不同,检测结果会出现较大的差异,与文献对比时,应注意文献的检测方法、培养和处理条件及计算公式、单位、单位的定义等。
3) 操作和仪器设备的影响:操作者取样习惯、匀浆程度和外部检测环境等都会对检测结果有很大影响。不同仪器设备的检测限和稳定性也会有一定影响。
4) 与其他文献检测结果比较时,应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数据差异性和变化趋势,而不是检测结果的数值。